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英文解释(1)

发布时间:2023-11-15 22:21:38

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知识,可能还有些朋友掌握有限,但是不要担心,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详细资讯和学术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1. domestication是异译还是直译
  2. 武术术语有哪些 [异化策略角度看武术术语的英译]
  3. 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优点和缺点是
  4. 文化传播与翻译论文

domestication是异译还是直译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domestication

英[dəˌmestɪ'keɪʃn] 美[dəˌmɛstəˈkeʃən]

n. 驯养,驯化;

[网络] 归化; 驯化; 本土化;

[例句]there are two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在翻译中有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武术术语有哪些 [异化策略角度看武术术语的英译]

  摘 要:随着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趋势不断深化,我国传统运动项目——武术,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然而,文化差异使武术文化的输出困难重重。因此,如何提高认同度成为了推广武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异化翻译理论,探讨武术术语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多种翻译方法灵活运用,以利于武术文化的规范传播和民族本真的保留。

关键词:武术 异化翻译 方法

1.文化霸权和异化翻译理论

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的优势必然导致其文化霸权的盛行。在强势文化的压迫与漠视下,弱势文化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困境。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正被世界所了解,而翻译成为中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认同度和文化软实力成为翻译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但由于英美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较大,我国传统文化英译时往往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口味。如今,采取归化的策略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口味还是采取异化的策略以保留本民族的文化本真,成为了众多译者们重新审视的焦点。笔者认为,要宣传中国文化,改变弱势文化的地位,翻译要积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最早提出者是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他主张保存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体味异域文化风情。韦努蒂发表的《译者的隐身》掀起了20世纪末异化翻译理论的旋风。他提出:“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译法:前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异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后者则离经背道,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异化翻译必然有不易理解和接受的缺陷,但世界文化多元性正是需要各民族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百花齐放,所以我们要相信目标语接受者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异域文化的光彩。

2.武术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中国文化,尤其是武术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然而相关的翻译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一些武术专业词汇、术语缺乏有效的翻译渠道和翻译方法等等,不利于武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1缺乏系统性研究

目前,我国在武术术语翻译领域缺乏系统性研究。所能找到的较权威的参考辞典也仅有以下四本:《体育百科大全》、《英汉汉英奥运词典》、《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英语体育常用词汇》。虽然各个版本的《体育教程》层出不穷,但介绍武术的部分少之又少,英文信息更是没有。如由陈志勇编写、北京航天大学出版的《大学体育教程》版本中,有关足球的介绍有19页,篮球17页,排球12页,而有关武术的信息仅仅两页[2]。中国具有众多武术团体,网络本应是其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但英文版的网站少之又少,甚至中国武术协会网站也没有任何英文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缺乏整体激励措施,重视度不高。

2.2武术术语中存在乱译现象

乱译是英语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由于译者对异国文化以及相关知识背景存在理解偏差。在乱译方面,翻译辞典可以很好的说明这方面问题。作为权威性翻译工具书,辞典的编制过程理应做到专业性、时效性和统一,否则会导致参考者困惑不解。而当前存在一种武术术语存在多种翻译版本的现象。在《图示牛津字典》里,“太极拳”被译成 t’ai chi ch’uan[3];而在《汉英分类辞典》中,太极拳被译成taijiquan[4]。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比较通用的翻译如shadow boxing, taiji boxing等。对于“武术”本身这个词汇来说,版本更是各种各样,《汉英武术词汇》、《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英汉词典》这几本常见辞书就给出了wushu、chinese wushu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fight arts、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kongfu等多种译法,大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武术术语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对外宣传时理应做到统一标准以利于理解和交流。

2.3武术术语中误译现象较普遍

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对武术知识的匮乏以至望文生义所造成的。最典型的一个就是《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里“红拳”被译成red boxing[2]。了解武术常识的的人就会知道“红”在这并不代表颜色。据传,“红” 乃“红尘”之意。武术有很多个拳种,但“拳”经常翻译成boxing,如果把“猴拳”和“查拳”译成monkey boxing,zha boxing似有滑稽之处。boxing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里的定义是:“a sport in which two people fight each other with their hands, while wearing very large thick gloves”[4]。这和中国武术里的“拳”有极大的区别,打拳的人不一定是两个人,通常也不戴手套。显然将其直接译成boxing必会丢失“拳”本来的意思和特点,而一味的去迎合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这不利于真正武术文化的传播。

3.武术术语翻译方法评述

3.1直译

在翻译领域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最常见也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翻译手法,它能够较好的传达原文风格的特点。在武术术语翻译中,一些器械、简单姿势或者动作还有一些描写性的动作等能够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汇时,可采取直译翻译法。例如一些简单的器械:剑、**、钩和棍在英语中有对等的词汇sword、 dagger、hook和cudgel。至于姿势和动作,例如英语中有push hands、 press palms、bow stance、kick来和我们的“推掌、按掌、弓步、踢”相对应;侧腿踢可译成side front kick,像这些武术术语都可采取直译法以使译入语群体更容易接受。

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的优点和缺点是

功能加忠诚理论纵观翻译史及翻译作品史,我们发现在不同时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翻译作品有着不同的见解。

文化传播与翻译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作可以被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翻译的文化传播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传播 文化背景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译的任务

(一)文化的概念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译应“突破以往‘语言的囚笼’(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缚”,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进行。笔者认为,当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传播空前活跃,翻译又是文化传播中信息转换的桥梁,人们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也愈来愈关注,因此如何翻译以实现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笔者赞同王克非的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义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二)翻译的任务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正如张今先生所言:“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近代学者越来越注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受着文化的制约。任何语言文学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的过程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我们常常见到由于缺乏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而错译、误译的情况。例如:将toblowone’sownhom译为“各吹各的号”,而这个习语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较大差异,彼此对事物的好恶不同,因此在遣词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等意,如词组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红”译为“red-eyed".将会使以英语本族语的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又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中华民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话传说中却是一只巨大的蜘蝎,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中喷出火焰,是罪恶的象征。因此,中文的成语“望子成龙”若译为“tohopethatthesonwillbecomeadragon",西方读者一定会大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若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或“tohopethatthesonwillhaveabrightfuture"则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中英人民对于某些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翻译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转换。

中国遵循直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追求形象思维。而西方开放性的商业社会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外向型思辨。这种外向性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对语言的两种审美标准: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o’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sflyeveningcrows;

neathtinybridgebesideacotaclearstreamflows;

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

对照上面马致远的“秋思”与译文可以看出,原诗通过九个形象性名词的连续使用,译文则是通过形式完整的逻辑语句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正符合东西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打破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构建译文,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审美标准。

因为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人们的行为方式又受社会文化的潜在指引,所以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不能只在语言上推敲,还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好。

四、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原则

(一)翻译策略的选用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中介,而译者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社会氛围、读者的趣味要求等可变因素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到翻译效果。因而,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在中外翻译史上都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1995)创造的术语,用于描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法追求译文文体自然流畅,一目了然,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陌生感;而异化翻译法则故意冲破目的语常规,把原文本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之中。随着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异化与归化也被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视野中进行关照。叶子南将西化界为在两个语言体系中已固定的表达方式间有差异时(英译中)所采取的原语的表达方式;并认为缓慢适度的西化有益无害,西化的总趋势是合理的。郭建中认为归化与异化各有其长,这两种互补的方法将同时并存。孙致礼则持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用归化法翻译,在“文化层面”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但他们又都推断异化法将最终会占上风。

(二)“文化传真”:翻译的基本原则

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所谓“异国情调”,鲁迅指的不是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韦努蒂积极倡导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异化处理,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来源于典故或宗教的习语常采用异化的译法。当然,为了照顾译语读者的需要可采用直译加注脚的方法,如汉语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于基督教国家对“和尚”这一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一morehands,lesswork.这样既传达了语言的意义,又传播了文化背景知识。

与“文化传真”相对的是“文化误导”。如果光在文字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使读者对异国文化产生误解。如《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中第一行“世人都晓神仙好’,,霍克斯译为“allmen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因为“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它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但同时它也误导译语读者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而杨宪益却译为“allmenlongtobeimmortals",变“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immortal”自然承载了中国道教的许多文化内涵。用异化的方法把它英译过来,既忠实于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这样处理显然弥补了归化翻译的不足。

“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者尽量保存源语文化的韵味,使读者扩大文化视野,了解异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知译语文化,而且要熟知源语文化,熟悉其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通过对比,才能尽窥源语之妙,运用译语做到真正对等的传译。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外国文化、繁荣和传播本国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带着强烈的文化意识,认认真真地做好等效翻译的工作。

感谢你的关注!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和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信息,请保持关注本站,并享受更多精彩内容。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英文解释(1)

直播 足球 篮球 录像 推荐